安史之乱究竟有多乱?长安遭受三次洗劫,唐王朝名存实亡了
在唐天宝十四年的某一天,唐玄宗李隆基照常品茶,享受着平静的时光,沉醉于杨贵妃的温柔乡中。此时,他并未意识到,远在北方,大唐正面临一场即将席卷整个帝国的灾难。
早在之前,朝中多次有官员向皇帝上奏,警告安禄山这位权臣野心勃勃,已不甘于仅仅是人下,甚至有声讨他之人建议:若不尽早除去他,必将带来大祸。然而,李隆基始终未曾听取这些忠言,最终,安禄山在河北集结重兵,发起了对唐朝的叛乱。
仅仅半年间,叛军便攻占了东都洛阳,兵锋直指长安,大唐王朝岌岌可危。在这种紧急情况下,李隆基终于意识到必须平定叛乱,他调遣了高仙芝、封常清及哥舒翰等一众猛将奋力抗敌。然而,如果李隆基当时采纳高仙芝等人的建议,保持冷静,或许这场灾难不会如此漫长,遗憾的是,李隆基因年老多病,无法听从这些明智之言,最终导致三位勇将两死一降,遗憾难言。
那么,这场持续了八年的“安史之乱”,究竟给大唐带来了怎样的深刻影响?
长安屡遭劫难,安禄山、回鹘、史思明屡次洗劫
在“安史之乱”爆发的初期,唐朝朝廷的指挥失误导致东都洛阳沦陷,随之而来的是安禄山的暴力洗劫。长安一度有机会避免战乱,如果唐朝朝廷坚持抵抗,等待李光弼、郭子仪的援军和高仙芝的部队赶来,安禄山的叛乱或许很快就会被镇压。然而,李隆基的错误决策让安禄山顺利攻陷长安,李隆基被迫逃入四川。
在占领长安后,安禄山并没有对自己的部队加以约束,反而纵容他们暴行。作为胡人,安禄山及其大多数部下皆为北方胡人,进入长安后如狼入羊群,肆意掠夺。他们闯入百姓家中,不仅抢夺财物,甚至连桌椅也未能幸免。那些不能带走的东西,叛军便纵火焚烧;无论男女,只要是大唐百姓,便会毫不留情地屠杀,尤其是那些弱不禁风的女性,常常遭到折磨后惨遭杀害。
长安城的泣不成声渐渐消失,四处是一片死寂,原本繁华的都城几乎只剩下叛军的身影。安禄山的政权虽仅仅维持了一年,便在其子安庆绪的叛乱中瓦解。然而,“安史之乱”的斗争却并未终结。
展开全文
安庆绪上位后,因其继位不正,导致叛军内部很快爆发内斗。经过一番血腥的火并,最终安禄山的旧部,史思明,成为了叛军的领袖。史思明的所作所为比安禄山更加残忍,他所到之处如蝗虫肆虐,无论男女,一律抓进军营。那些貌美的女性被肆意侵犯,不合眼的则被立即处决。
为了尽快解决叛乱,唐朝又采取了错误的策略,借用回鹘骑兵来对抗安史之乱。虽然叛军被赶出了长安,但回鹘骑兵随即又开始洗劫这座城市,唐朝给回鹘骑兵的“报酬”便是这场劫掠。长安在短短的五年内先后遭遇了安禄山、安庆绪、史思明及回鹘的多次侵扰,城市的经济完全崩溃,人口锐减,整个关中地区几乎一片废墟。从此,长安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荣光,失去了作为都城的地位。
宦官干政与军阀割据的局面
虽然经过多年战斗,安史之乱的叛军最终被镇压,但唐朝并未走向复兴。大唐在这场浩劫中受创严重,再也无力控制北方的局面。由于深知安禄山之叛,唐朝开始愈发怀疑边疆大将的忠诚。自李亨即位以来,唐朝开始依赖宦官,甚至将最为重要的神策军交给宦官指挥,导致宦官干政的局面愈发严重。
与此同时,尽管安史之乱得到暂时平息,唐朝却在此过程中开始实行安抚政策,将原叛军视为“正规军”,这也让昔日的叛乱者在河北一带逐渐称霸,甚至在其所辖区域内拥有了自己的法度。长时间内,唐朝政治逐渐四分五裂,政令无法顺畅传达,而节度使也成了地方实际的掌权者。唐朝由此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,直至百年之后,才彻底走向衰亡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